集盐矿和萤石矿等丰厚资源于一身的会昌,2021年已将氟盐新材料培育成为一个产值突破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如今,正处在风口的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已经进入蓄势腾飞、裂变发展的新阶段。
入列赣州“十四五”期间“1+5+N”主导产业的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集群,近年来受到特别关注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发展速度的迅猛:2019年,产值突破100亿元;2020年超150亿元;2021年超200亿元。
行走在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宽阔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标识标线整齐划一。一座座塔罐高耸林立,一条条管道纵横交错,向人们展示着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生机与活力。
大树有根,长河有源。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崛起,追根溯源还得从52年前会昌周田发现盐矿说起。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末。为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需要,地质调查部门把找矿的重心转向寻找关系国计民生的石油、煤炭和盐矿等。在苏区时期经历过缺盐之苦的赣南,地调部门学习当年苏区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把广泛动员群众找矿报矿的“重中之重”,放在寻找盐矿上。
流经会昌县原周田公社连丰大队田尾生产队的一条小溪中,一泓咸水泉引起了地调人员的高度关注。据当地报矿群众反映,这泓汩汩冒泡的泉水有点咸味,下游农田秋冬没打霜却有霜花不锈钢拉手,用这里的水做不成豆腐,洗过的衣服有点黏糊,烧开水锅底会结一层“垢”在取得当地18口泉井资料和58个水样化验单后,调查人员发现氯离子、钠离子超标8倍以上。
群众的口传反映、取样的化验数据,共同指向一个极高的可能性:周田盆地深部大概率存在岩盐层。
在位于现今周田圩镇中心的一口水井旁,地质队员布下了会昌探盐的第一钻。1970年3月30日凌晨,首钻见盐。这一喜讯立刻沸腾了整个村庄,并迅速传遍赣南,飞向全国。时任钻探机长、现年83岁高龄的刘永山,回想起当时场景,仍然止不住热泪盈眶。
随即,江西省于当年4月初启动“三三○盐田”大会战,1000余名会战人员从会昌、于都、南康等地奔赴周田,从见矿到出盐,只用了47天时间。从此,江西宣告结束“无盐”的历史,并正式命名为“江西九二盐矿”。
从1970年至1991年,九二盐矿根据国家计划指标,年产盐在5000吨至10000吨之间。1991年后,在国家地矿部和江西省地矿厅、老建办、轻工厅、盐业公司的大力扶持下,该矿进行了年产5万吨晒盐场扩建、年产2万吨粉洗加碘盐等工程建设。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今天,在九二盐矿废弃老矿区,作为历史见证依旧耸立的大烟囱、卤水池、工人俱乐部等,仿佛正静静述说着一代代盐业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把九二盐业从充满希望的幼苗一步步培育成根深叶茂的大树,期冀着老区人民点燃激情似火的新时代追盐梦。
那条蜿蜒的小溪里,带着淡淡咸味的泉水一如既往地汩汩流淌。而今天的会昌盐产业,在历经当初建矿的繁荣、改革的阵痛后,早已蜕去了最初的模样。从岩盐矿易测商城、萤石矿开采,到盐化工、氟化工兴起,再到氟盐新材料产业的异军突起和集群化发展,会昌在半个多世纪里接力书写着这个产业不断拓展和升级的传奇一泓膜业。
如同大多数传统产业的发展一样,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涌起,沿用了30多年传统晒盐工艺的会昌盐产业,因难以满足规模化精细化生产需要、产品单一、制盐过程易产生污染,至2004年一度步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逆水行舟,唯改革者进锐客,唯创新者赢。2005年,县委、县政府对九二盐矿进行改制,当地三位民营企业家杨赋斌、谢祚珍、吴龙彬毅然担起了放飞追盐梦想的使命。经过公司制改革后的江西九二盐业有限公司筹资2.7亿元,迅速开工建设年产6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该项目采用先进的五效真空制盐技术和DCS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产能和盐晶体化学品质。第二年,公司实际产盐45万吨,产量是前36年的总和。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九二盐业随后又开工建设了3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项目许用滑摩功,推动会昌盐业从单一制售矿盐向聚焦盐化工产品精深加工迈进。2014年,九二盐业引入湖南盐业集团控股,进一步推动会昌盐化工沿着延伸产业链的新赛道加速奔跑。
湖南盐业集团入驻后,累计投资近20亿元,先后实施线万吨双氧水和热电联产项目,形成了基础盐化工完整链条。2018年3月,湖南盐业上市(后更名为“雪天盐业”),江西九二盐业公司每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成为该上市公司的支柱。
“这个招大引强的棋局还在扩张。”江西九二盐业公司董事长杨立树说,今年以来,雪天盐业和浙江永和团队多次聚首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谋划产业链向下游、向高端延伸的开发合作。雪天盐业与产业园区,正相互成就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会昌不仅盐矿储量可观,而且探明萤石矿资源也非常丰富,达到263万吨,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岩盐和萤石矿资源的地区,发展氟盐化工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等优势。
盐业和盐化工提速发展的同时,依托萤石矿资源催生的氟化工产业,也在会昌风生水起。
改革,对会昌的盐产业、氟产业产生了“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昌县本土民营企业家、江西九二盐业有限公司原重要股东、石磊集团董事长杨赋斌作出了艰难的选择,展现了不凡的远见。为让引进的企业更好地放手发展,同时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进驻产业园,在“链配群”同把会昌的氟盐产业蛋糕做大,他主动减持自己在江西九二盐业有限公司的股份直至清零,转而专心投入到氟化工产业中去打拼。
“退出,是为了开拓新天。产业链拓展延伸了,产业树枝繁叶茂了,产业园企业集聚了,产业群做大做强了,大家都能从中更好地拓展发展空间。”杨赋斌说南阳市龙升混凝土,“我们这个集团公司之所以取名石磊,就蕴含其意。”
“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之一,可以用于生产纯碱、烧碱、盐酸等,而制造烧碱伴生的氯气又是氟化工的重要原料之一。萤石也被称为氟石,是工业用氟元素的主要来源,可以制成无水氟化氢、氢氟酸、制冷剂、聚四氟乙烯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等数千个品种”从杨赋斌的介绍中用户体验设计,笔者对石磊集团的成长历程逐渐清晰起来:1998年,在机关单位上班的杨赋斌辞职下海,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创立了石磊矿业公司;2005年江西石磊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前后,陆续收购了县内外多家萤石矿,成为赣州拥有最雄厚萤石资源的企业,这为公司转向发展氟化工提供了支撑;2011年起,石磊集团投资建设了年产10万吨无水氟化物等项目,同时,引进国内外人才组建研发团队,使公司成为全球拥有锂电新能源材料六氟磷酸锂自主生产技术的十余家企业之一。集团公司总资产现已超过20亿元,拥有十余家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
园区企业奋斗追梦,各方支持服务提级。2007年2月,江西省发改委正式批复成立“会昌盐产业基地”;2011年6月,省工信委批准会昌成立“江西省氟盐化工产业基地”;2012年6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赣州氟盐化工等产业基地建设,写入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4月,基地通过江西省化工园区第一批认定,成为目前全省唯一的氟盐化工产业基地,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省级层面认可的六个“十四五”重点石化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省、市主要领导对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亲赴基地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常态。
随着越来越多氟盐化工企业向会昌集聚,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3300亩的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目前基地建成区已达6000亩。
2021年8月,会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将“突出工业倍增升级,全力打造全国氟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列为“十四五”时期会昌八项重点工作之首。
“通过多年努力,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目前已形成从离子膜烧碱、硫酸、氟化氢、甲烷氯化物、碳酸锂、五氯化磷到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锂电新能源材料和制冷剂、聚四氟乙烯、水杨酸等高分子材料全覆盖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条较为完整。随着新能源储能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正处于新的风口,进入到蓄势腾飞、裂变发展的新阶段。”刘家顺介绍说,目前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已进驻企业36家,从业人员5300余人,2021年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500亿元。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乌有之乡,为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目前,会昌县已构建起电解液锂电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其中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产能分别达到了全国总产能的10%、8%。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十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仅宁德时代一家2022年就签下20亿元的订货量。
良好的产业链生态,也吸引了深圳新星、华际融创、浙江永和等一大批国际国内氟盐新材料头部企业进驻会昌,其中深圳新星总投资50亿元10000吨PVDF(聚偏氟乙烯)项目,华际融创总投资50亿元年产8000吨高纯碳酸锂、6万吨磷酸铁锂和年回收处理5万吨锂电池生产线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本土龙头企业石磊集团在已形成从氢氟酸到六氟磷酸锂再到电解液的链式生产体系基础上,继续扩建9000吨高性能六氟磷酸锂项目,确保紧跟时代步伐,在科研及产业链的延伸上迈上新高台。
“人们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于企业而言,往往却是大树底下草难生。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到行业顶尖,无可替代。”杨赋斌表示,“作为会昌县氟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我最为欣慰的一点是,以往,我们多是出口销售自己的矿产资源,而今天,我们已经走在了进口国外萤石矿资源、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道路上。”
采访中,两位多年来醉心于研究和宣传会昌盐业发展史的当地热心人士,带着笔者一路冒雨来到当年会昌发现和开采大盐矿时的那泓咸水泉边,那处“第一钻”旁,那口“第一池”前,那片晒盐场上,那栋工人俱乐部楼下,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时代的变迁。他们说,这些历史遗存弥足珍贵,承载了地矿战线和赣南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追盐情怀和奋斗精神,未来若能依托它们建成一座会昌氟盐新材料产业发展历史文化陈列馆,打造一条追盐逐梦旅游线,也许又会衍生出一条新的产业链来。
这个念想,会昌不少人有过。因为,产业赋以文化,底蕴会更深厚。(钟义勇、刘效江、宋石长)
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